手机版网站
【警营艺苑】冯延安:画画是无字的作文2024-04-02 15:41来源:徐州市警察协会
崇德巷里扬高韵,俭朴门前树雅风。 三月下旬的一天,春意渐浓,万物复苏。在这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时刻,我有幸拜访同事冯延安老师。当穿过繁华的街市,步入一条静谧的巷弄,崇德巷的牌匾映入眼帘。老徐州都知道,这里曾经是一个繁华而充满活力的地方,尽管繁华不再,但路上苔痕斑驳,透露着岁月的痕迹,仿佛诉说着历史的沧桑。 看来,冯延安老师是个有故事的人。在这古巷的某幢四楼,他的工作室挂着一幅看似普通却意境深远的王镛对联,透露出他不凡的品味。他的《重上井冈山》成功入选全国公安系统庆祝2024年中国人民警察节美术作品主题网展;他的《溪山松风》成功入选2022年的“华彩程及——江苏美术作品展”;他的《泉落青山出白云》作品成功入选“喜迎二十大 忠诚保平安”全国公安系统优秀美术作品展…… 我们知道,画家之路,始于童年的爱好,萌芽于那份对色彩与线条的纯真向往。冯延安老师在建筑工程师父亲的影响下,他早早便在纸上涂鸦,描绘出心中的世界,从学生时代到他参加工作后,徐州市工人文化宫、图书馆、画廊、书店成了他去的最多的地方。那时他就开始书画兼修。每次画完后,他在朋友的引荐下,四处登门求教。从花鸟名画家刘梦笔到戏剧人物绘画艺术家宋德安老师;从玉雕大师孙越仁到郭公达先生的入室弟子杜政民老师等,都是冯延安经常请教的老师。他仔细倾听老师们的教诲,近距离观察他们的创作,从勾、皴、擦、染、点到笔触的轻重、快慢、虚实的变化,让他收获多多。 在疫情期间,世界仿佛按下了暂停键,人们被迫放慢了脚步。他所在的监所单位实行封闭管理,连续几十天不能回家的冯延安老师,按部就班依然履行着自己的学习计划。二十多年来,他系统地学习了国家美术院校开设的美术理论课程及实际绘画课程。着力在学习宋元诸大家基本功上下功夫,仅外出写生及临摹墨稿即达千余幅。 为使作品积点成线彰显大气磅礴的气势,冯延安苦练书法并小有成就,他的草书、篆书特别是传神入目的毛体书法广受赞誉,同时也为大幅山水画的创作开阔了胸怀眼界。每当工作之余,郭公达、黄秋园、黄宾虹、陆俨少等中国名家画集成了他最好的老师。书本中让他心潮澎湃的名家大作,成为了他笔下的向导。他拆开画册,标注好时间和等距,反复临摹观察原作,理解画家的构图、用笔、用墨等技巧,用心揣摩每一笔线条的韵律,每一抹色彩的温度,将书本中的画面转化为自己的心灵风景。在这个过程中,他不仅复刻了前人的艺术成就,更在学习中融入了自己平时写生创作的情感和理解,使得每一幅作品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。 冯延安老师喜欢画大画,从八尺全开到六尺整纸。我们知道,大幅中国山水画往往具有磅礴的气势和深远的意境,它要求画家具备深厚的艺术功底和广阔的视野,能够把握自然山水的神韵和精髓。或许,正是他先后在基层派出所、市局机关、监管等多岗位工作经历有关。他笔下不仅流淌着对自然山水的深切感悟,更融入了他作为警察的独特经历和视角。你看,他的画作中,山峰峻峭,水流湍急,仿佛映射出警察生涯中的坚定与果敢。在那些描绘山间小道、林间幽径的作品中,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静谧中的警惕,一种平静下的坚韧,这正是他职业所必须具备的素质。而在那些描绘广阔天空、远山含黛的画面中,又透露出他对公正和自由的无限向往,对理想与信仰的执着追求。 清代画家兼评论家石涛在其《苦瓜和尚画语录》中言:“用墨运笔,如骤雨旋风,驰骋于大荒,有掀雷挟电之势。”大胆用墨,是冯延安老师作品的一大特色。他的作品中,通过浓墨很好地呈现了山水的雄浑、厚重和苍茫之美,表达出作者对自然的敬畏和赞美。他的每一幅山水画,都有一种浑厚、沉稳的气质。通过墨色的深浅、干湿、浓淡变化,使得画面既有层次感,又不失整体感。同时,浓墨的运用还突出山水的主体形象,强调出山势的起伏、水流的曲折,使画面更加生动有力。 我们知道,对于普通画家来说,勤奋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,也是实现艺术梦想的关键所在。冯延安老师,现在每天八小时的创作状态让我感动。他常讲“没有碰巧的成功,没有白费的努力!”是的,他每一次笔触的落下,都是对美的追求和表达;每一次色彩的混合,都是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悟。只有不断地努力和追求,才能在绘画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,他是这样想的,更是这样做的。 市局书画协会主席刘峰有感于冯延安的书画创作,特为其赋诗一首:冯家山川画不同,延然笔下神仙宫。安陵秋水横天色,平定春风入梦中。 峰峦叠翠入画来,水墨丹青映心怀。在崇德巷的静谧里,文亭街的喧嚣中,希望冯延安老师以笔墨为舟,以纸张为帆,乘风破浪,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艺术之光,愿他的每一幅作品,都能如同这条古巷和这条街道一样,历久弥新,成为时代的经典。 作者:张土新
|